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百章(2 / 2)


这两位猛人的队伍比不上,徐将军的前军和吴侯爷的右军呢?照样甩后军一头。

将士们很无奈,望着不远处的南京城眼放绿光,充满了渴望。

同袍都去攻打京城了,他们却被留下压阵,何其命苦!

后军将士们的郁闷暂且不论,攻破朝阳门的中军得到继续进攻的命令,再无迟疑,挥舞着刀枪如潮水一般涌入了城门。

朝阳门的守军四散溃逃,援军未到,沈瑄令麾下放慢进攻速度,先占据城门,与朱能合兵之后再动。

“指挥,不继续进攻?”孟清和觉得可惜,“若能直捣皇宫,定是首功。”

沈瑄道,“正是首功,才不能争。”

首功,才不能争?

孟清和打了激灵,因为兴奋而发热的大脑顿时清醒。

他忘记了,攻破朝阳门已是大功,足以让人眼红,若是再争,可就不太妙了。大家都是跟着王爷九死一生,从死人堆里拼杀过来的,凭什么好处都让一个人占了?

“还有,”沈瑄侧过头,看着孟清和,“领军破开城门的是中军副将张辅,朱将军和王爷问起,都要这么说。

“指挥……”

“恩?”

“卑职记住了。”

“记住就好。”沈瑄回头遥望,前方已出现了身着朱红袢袄的守军,猛的拉紧缰绳,托起长枪,“十二郎切记,攻入京城不是结束,才是开始!”

话落,燕军号角声起,沈瑄策马当先,“随我杀!”

“杀!”

朝阳门的动静越大,会吸引更多守军的注意力。守军接连向朝阳门派出援军时,李景隆已伙同谷王打开了金川门。

安王,辽王心里门清,没主动参与,却也没向建文帝告密。假作被燕军击败,退回王府闭门不出。

庆成郡主带回消息,燕王进京之日,安守宅邸定能无恙。

几位藩王都是聪明人,知道自己该怎么办。

朝阳门和金川门接连被破,神策门与太平门同时火起。

建文帝在宫中得知消息,顿时大惊失色,燕王进城了?!

“快,召集群臣!”

建文帝当真是慌了,他不像老爹出生在战火中,经历过元末战乱。更不像朱棣等北疆藩王,常年同北元对峙,视战场厮杀如家常便饭。

他出生在明朝建立,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,成长在皇宫大内,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教育。

他有野心,有抱负,在登基之后重用文臣压制武将,并非单为个人喜好,更为巩固皇位。

高皇帝大孝刚出,便想方设法削藩,推行周礼,也是为了整个江山。

朱允炆认为自己没做错,高皇帝在世,不也同样清除了跟随他打江山的功臣?

他唯一错的,就是过于急躁,过于相信自己的正统地位,过于……相信了方孝孺和黄子澄等一干文人。

事到如今,后悔也没有用了。

建文帝坐在空荡荡的大殿中,看着去而复返的宦官,知道不会有人应诏而来了。

这一刻,他成为了孤家寡人,真正的孤家寡人。

“齐、黄两位爱卿现在何处?”

“回陛下,齐尚书和黄翰林已于两日前外出募兵。”

建文帝恍然,道:“是了,是朕下的命令,竟然忘记了。”

想起黄子澄在苏州无功而返,提议到外洋募兵,被方孝孺大声斥责的情形,朱允炆突然笑了。

“事出汝等,岂可弃陛下而逃?!”

“血口喷人!”

“血口喷人?!若非汝谎报军情,为曹国公隐瞒,战况何至于此?!误国之辈,当杀!”

“你……陛下!”

方孝孺同黄子澄的声音似乎仍在大殿中回响,朱允炆的笑声越来越大,最后竟笑出了眼泪。

走吧,走了也好。

“陛下?”宦官小心翼翼的问道,“可要再下令?”

“不必了。”朱允炆站起身,立在宝座之前,俯瞰整座大殿,脸上再无一点焦急的神色。

他是洪武帝的孙子,孝康皇帝的儿子,他有自己的尊严,没有谁能够侵-犯,就算是燕王,也不行!

“退下。”

“陛下?”

“退下!”

“奴婢遵命。”

空旷的奉天殿中,只余朱允炆一人。

良久,他又开始笑,笑声越来越大,带着愤怒和疯狂,传出殿外,映衬着火起的京师,令人胆寒。

“万岁,天子,哈哈……”

火光映红了天幕,喊杀声中,京城十三座内城门接连被燕军攻下。

守城的藩王要么如谷王一般摆明立场,要么如辽王安王一般闭门不出,武将多在燕军入城后率军投降。不愿投降的也没支撑多久。被征调的青壮和部分士兵-炸-营,夺刀擒住上官,城门很快易主。

城内的百姓纷纷紧闭屋门,却有地痞无赖趁机作乱。

孟清和奉命往金川门处送信,亲眼见到几个贼眉鼠眼的无赖欺辱妇人,一个着儒衫的男子倒在一侧,面孔已被鲜血模糊。

“杀了。”

见惯了生死,孟清和下令时没有丝毫迟疑。

高福抽—出长刀,地痞见势想逃,不等跑出两步,一道寒光闪过,顷刻人头落地。

处置了几个地痞,孟清和没有停留,军务紧急,不能耽搁。高福收起刀,看着满脸泪痕,腰缠麻带的妇人,从怀中掏出一瓶伤药,指着倒在一边的书生,“给他用,养上几天就好了。”

话落,调转马头,紧随孟清和而去。

妇人擦干脸上的泪水,走到书生身边,咬咬牙,还是将他扶了起来。

之前,她曾指着这人的鼻子骂,今日,他却差点为救自己丢了性命。

这份恩情,她记住了。

回想起杀了地痞的高福和在马上下令的孟清和,妇人攥紧了手中的药瓶,日后有机会,这份恩情也定然要报。

建文四年六月乙丑,燕军下京城,困皇宫。

京内勋贵纷至燕王驾前痛陈皇帝无道,听信奸臣谗言,迫害功臣后代。

“吾等愿归殿下,请殿下为周公辅政。”

燕王含笑,却没点头。

众人以为台子架得还不够高,正想继续努力,却见燕王摆手。

“公等都是深明大义之人,一心为国。孤已秉承太-祖高皇帝遗训靖难进京,当下以捉拿奸臣为要,其他可再议。”

随即,燕王令人取出拟好的奸臣名单,交给在场众人传阅。

被列入奸臣名单的共有五十余人,左班文臣共二十九人。

太常寺卿黄子澄,兵部尚书齐泰,文学博士方孝孺赫然在列。另有礼部尚书陈迪,刑部侍郎暴昭等,但凡曾被朱棣拉黑过的,一个也没落下。

虽有道衍从北平来信,称方孝孺学问不凡,虽声名有堕,仍受士林推崇,万万不可杀。

大和尚开口,朱棣自然不会不给面子,不杀他,却不妨碍将其列上奸臣名单,再泼几瓢脏水。

造反期间,朱棣没少挨骂,大部分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,怎么着也得出了口气。

负责草拟并抄录这份名单的正是待诏解缙。

由于历史发生一点点误差,攻破南京城门的日期稍有提前,解大才子没来得及夜奔,但在燕王入城后,却同胡靖等人第一批出迎,给朱棣留下了不错的印象。

名单末尾写明,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,绑缚奸臣,各有赏赐。

文武升官,军吏升级,庶民给钱。

最后一条是在孟清和的的建议之下加上去的,草拟告示的解缙很不以为然,区区一个武官竟在此指手画脚?思及自己新投燕王,立足未稳,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。

燕王攻下内城之后,发布了捉拿奸臣的告示,并没进皇宫,反而带兵进驻龙江,下令不得扰民。

很多人看不明白燕王此举的意图,看明白的却闭口不语。

燕王以退为进,单看天子如何选择。

生还是死,一念之间。

翌日,天刚明,皇宫突然起火,火光冲天,浓烟滚滚。

朱棣闻听消息,立刻赶往皇宫,至东华门,火已扑灭。

满面乌黑的守军跪在朱棣马前,“禀殿下,火自奉天殿起,卑职赶到时,天子,皇后及太子均已葬身火海。”

听到消息的魏国公徐辉祖长叹一声,跪在徐达的神位前,久久不起,直到深夜。

寺庙道观的钟声又一次在京城内外响起,向天下宣称,建文皇帝,已然大行。

站在奉天门前,孟清和心中有个疑问,建文帝真死了吗?

目光转向负手而立的燕王,慢慢垂下了双眸。

钟声已响,穿着龙袍的尸体也已找到。无论朱允炆是不是还活着,大明的建文皇帝,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,都已经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