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140 绝对碾压(二合一)(2 / 2)

赖荣此刻有些精神萎靡,不知是乙丑科会试的首题太过于“中庸”,还是本届参考的举子们太过于“平庸”,反正他看过的答卷中,几乎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。

伴随着烛火的闪烁,赖荣摇了摇头叹了口气,又是把几份答卷给放到了一旁。

聚奎堂内另外一名同考官,看着赖荣如此唉声叹气的模样,出言劝慰道:“赖兄,今年乙丑科的首题落点中正,想要写出彩确实不容易,要不起身活动一下筋骨?”

毕竟同考官几乎掌控着考生的“生死”大权,赖荣这般状态下,很容易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疏漏。

要知道为了保证考官们的阅卷质量和公平性,试卷解送到礼部后,还要由礼部官员进行磨勘。如若发现哪里有问题,礼部会奏请钦派九卿、翰詹科道等官员一同查验。

查证无误后,即给主考官及同考官罚俸、降级、革职等处分。

“窦兄所言甚是,看完这一份,在下就去调整一番。”

赖荣也明白自己这般萎靡状态不适合阅卷,打算把手上这份答卷看完之后,就去休息一会儿。

打开答卷,映入眼帘的是破题句“惟圣人极至诚之德,故有以统天下之理。”

这句破题义正言辞,挑不出任何的毛病,称得上佳句。但是今年首题的答卷,绝大多数都是用圣人为破题,大差不差情况下,也就没什么新奇之处了。

按耐住内心那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躁动,赖荣继续往下审阅,当看到承题句时,他脸上的表情终于有了变化。

这名考生的承题与破题联动的非常巧妙,转折流畅无比,并且引用的儒家经典也贴合其意,瞬间让这篇文章增色不少。

带着被吊起来的兴趣,赖荣继续往下看“代圣人立言”。这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文章把八股文要求的“清真雅正”,给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
甚至文中很多对于圣人言的引用,就连赖荣自己都没想到。

“诸位来看看,此文可为高荐!”

赖荣一时激动之下,就连后面六篇文章都懒得再看了,直接就让聚奎堂内的其他同考官进行复阅!

同样是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,会试阶段同一份答卷,往往需要好几位同考官批改。只有得到了共同举荐,首阅的同考官才会在试卷上用青笔加标记,推荐给主考官。

这一步称之为“荐卷”,俗称为“出房”。

当然,如若其他同考官持不同意见,这名首阅的同考官依然可以强行举荐,只是这样放在主考官眼中,答卷的含金量将会大为降低,落选的可能性很大。

“赖兄,何等文章让你突然精神抖擞起来了?”

之前那位劝说赖荣起身活动一下筋骨的窦姓同考官,看到他跟打了鸡血似的生龙活虎起来,也是感到万分意外。

这才过了多久,最多就是把答卷的首题看完吧,乙丑科如此中正的首题都能引发考官的盛赞,那这名考生的学识得有多恐怖?

“这篇文章理、法、辞、气俱全,能作出此文的考生更可谓奇才,窦兄你看看便知!”

面对赖荣如此激动的情绪,窦姓同考官抱着好奇的心态,来到了他阅卷的桌前,品读起沈忆宸的这篇四书义首题。

不单单如此,聚奎堂内其他几名主考官,也靠了过来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奇文,能把中正无比的首题都写出彩。

于是乎,沈忆宸答卷一下被五六名同考官进行审阅。

“此文确实不错,看似平平无奇,但内有乾坤。无论是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与理解,还是行文方法的运用,都堪称上好佳作!”

“不错,起承转合流畅无比,还在文章中蕴含了自己的思想才情,可为高荐。”

“四书义是写的不错,但乙丑科的首题大多数文章都处于伯仲之间,此文并未拉开明显差距。在下认为要当高荐,还得看看五经义首题!”

“所言甚是,确实得看看五经义。”

“赖兄,干脆吾等就一起品读下这名考生的经义如何?”

经过这一番共同审阅,赖荣之前那一股子热血上头也冷静下来了。确实这篇文章写的很好,却无法达成那种绝对的鹤立鸡群般领先。

想要得到一致公认,还得看看五经义首题!

没有丝毫迟疑,赖荣就从沈忆宸的答卷中,抽出了写有五经义首题的那张考卷。

“君当勤以自处,而无时之或违。要必勤以居逸,而知民之所恃。”

当破题首句展现在众同考官面前时候,带来的震撼比之前四书义首题更甚!

要知道四书义首题答卷,就如同一壶老酒,你得慢慢品,才能体会到其中滋味,否则只会感受到一股辛辣。

而沈忆宸五经义首题,破题精准无比,蕴含君子大道,与其他考生的答卷相对比,高出了不止一个层级。

这才叫做绝对碾压,降维打击!

“此子可当高荐,在下无异议。”

“无异议。”

“附议。”

才华都已经从试卷上溢出到脸上了,这要是还不同意高荐,岂不是自认瞎了眼?

“诸位,那在下就承让了!”

面对几位同考官的附议,赖荣的脸上有着一抹抑制不住的笑意,拱手致敬了一番。

原因很简单,就以这位考子的文章质量,举荐上去之后被主考官取中,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。

这也就意味着,他将以“房师”身份,收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弟子!

而且还说不定,这位弟子的仕途起点,比自己目前的官衔品级还要高,堪称反向抱大腿。

这当中的弯弯绕绕,其他同考官自然心中也清楚,奈何这名考生是“治书”的,试卷分配不到自己手中。只能用着羡慕的神情,看着赖荣撞上个大运。

行礼完毕后,赖荣拿起青笔,首先在沈忆宸的五经义首题试卷上写下批语。

“全场七篇俱优,此篇发明无逸乃逸,异与众作,宜表而出之!”

可以说赖荣给了沈忆宸这篇五经八股文极高的评价,甚至顺带把七篇文章都给吹了一遍,他就不相信主考官会视而不见!

阅卷工作一天一天进行着,如同沈忆宸文章这般引发了聚奎堂轰动的时刻,后续也发生过数次。

毕竟会试齐聚天下英才,卧虎藏龙之辈数不胜数。再加上每位同考官文风喜好不同,所治经书亦不同,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实属正常。

时间就这般来到了二月二十六日,距离二十九日的发榜,仅仅只剩下最后三天。

不过今日各房的同考官跟同考官将齐聚一堂,从第十九名起,也就是各房排出来的第二名,把他们的试卷号码填入草榜之中。

从十九名开始,到取中的第三百名收尾,他们都排名顺序其实并不是太关键。

原因就在于虽然最后一场考试号称是殿试,但大殿的面积就那么大,不可能让三百名贡士全部都挤进来考试。

所以只有各房选出的第一名,有资格进入大殿考试,其中会元座位名列第一个,能直面皇帝龙颜。甚至要是博得皇帝第一印象好感的话,还能得到如同童子试那般的当堂考校机会!

二月二十七日,考官们再次齐聚一堂填甲榜,也就是会试的正榜。如同乡试一样,从第六名开始填,而六到十八名的名次决定权掌握在主考官手中。

这个排名高低,将决定你距离皇帝的远近,自然重要无比。

而前五名的试卷,会试主考官就没有绝对的权力定夺了,甚至同考官还有权力反驳主考官排定的名次。所以这五人需要所有考官共同商定,同时每位同考官还会据理力争,他们肯定更希望会元能从自己那一房出来,少不了一番明争暗斗。

赖荣此刻的注意力,全放在了桌上摆放的试卷上,自己高荐上来的答卷,被放置在偏靠角落的位置。

要知道名次虽然还没有排,但答卷摆放位置可是有讲究的,越靠近主考官的位置以及正中心位,就意味着初步评判排名越高。

放在靠后或者边角位置,很明显不太受到重视,排名自然也得顺延往后。

赖荣此时有些想不通了,一届会试有这么多高人吗?自己举荐的文章不敢说稳居前三,至少前五没问题,现在连初选前十都没混上?